这篇博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水蒸气凝结、云形成以及导致降水的大气变化的过程。
当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达到其在特定温度下所能容纳的最大量时,大气就处于饱和状态。水蒸气产生的压力称为饱和蒸气压,该值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大气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蒸气压是凝结开始的重要时刻。凝结开始时,水蒸气变成水滴,形成云。
云的形成过程复杂且多步骤,但一般来说,当大气温度降低导致大气水汽压超过饱和水汽压时,就会形成云。换句话说,当气温下降、饱和水汽压降低时,多余的水蒸气会凝结成小水滴。这些水滴不断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云。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水滴的形成和增长。
水滴在形成初期极其微小,呈球形,因此曲率较大。曲率越大,水滴越难长大。曲率较大的水滴,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周围的水蒸气分子难以进入水滴内部,而水滴表面的水分子则更容易蒸发到周围。水蒸气分子进入水滴后,表面积增大,因此水滴越小,所需的水蒸气压就越大。此外,水蒸气分子离开水滴表面后,表面积减小,水滴更容易蒸发。因此,水滴的曲率越大,需要的水蒸气压就越高才能容易发生凝结。水滴的曲率会影响其长大所需的水蒸气压,这被称为曲率效应。
然而,在自然界中,即使大气中水蒸气未饱和,也会形成水滴。这是因为悬浮在大气中的各种颗粒(称为气溶胶)有助于形成水滴。许多气溶胶具有吸湿性,即使在相对湿度低于 100% 的情况下也能充当水蒸气凝结的核心。大气中的大多数凝结核是自然形成的,但也可能由空气污染引起。凝结核提供了一个水蒸气分子易于凝结的表面,因此大气溶胶比小气溶胶更容易形成水滴。使用吸湿性气溶胶作为凝结核形成水滴的过程称为异质成核。
让我们看一个例子,说明即使在大气未饱和的情况下,由于异质成核作用,水分子如何被吸附并形成水滴。当大气中的海盐颗粒充当凝结核时,海盐会在水滴形成过程中融化。换句话说,水蒸气凝结形成的水滴充当溶剂,溶解了作为溶质的海盐。当溶质溶解在水滴中时,水滴表面由水分子和溶质分子组成,水分子的数量比纯水时要少。因此,表面水分子的蒸发速度低于纯水。结果,溶解了海盐的水滴生长所需的水蒸气压低于纯水滴。水滴生长所需的水蒸气压大小取决于溶液的浓度,这被称为溶质效应。
这种凝结过程不仅影响大气中云的形成,还会影响降水。当云中的水滴变得足够大时,它们会在重力作用下开始下落,这个过程就是雨的原理。降水过程涉及各种复杂的物理现象,降水的数量和形式因各种大气条件而异。例如,当大气中有大量灰尘或其他细颗粒物时,凝结核的数量会增加,这会导致更多水滴的形成,从而增加降水量。另一方面,当大气中细颗粒物较少时,云中的水滴难以变得足够大,这会导致降水量减少。
因此,云的形成和降水与复杂的大气动力学密切相关,了解这些过程对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预测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近年来气候变化,全球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繁,对大气水汽和凝结过程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准确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深入研究和分析大气水汽动力学、云的形成机制和降水过程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