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第一资源”

再谈“第一资源”

人才是第一资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技、教育、人才放在第五部分进行统筹部署,并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第五部分是报告分论的第二部分,也就是安排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之后,其位置格外引人注目。过去党代会报告中,科技一般安排在经济建设中,教育一般安排在社会建设中,人才安排在党的建设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加强系统观念的要求,第一次把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大战略摆放在一起,是一个创新、有其深义,这和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今后的中心任务密不可分,由此也可以看出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报告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科技、教育、人才三大支撑的战略意义、重要作用。我们看报告、学精神,就要搞清楚为什么是这样的摆布,这样的安排,究竟有什么新意,有什么深意,做到既知其言还知其义,既知其源还知其理,既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权威解读新闻发布会,这既坚持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又强调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共同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汪怿在《二十大报告为何将这项工作,提升到与高质量发展几乎并重的位置?》一文中,用5个“首次提出”、6个“再次强调”、4个“新的变化”进行了解读。个人曾经就人才工作谈过很多观点,写了很多文章,提了很多建议,这里,再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感受,并在谈认识和感受中说不足、提建议。

第一,深化思想认识,赋予更高地位。发展是第一要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四个第一”已经毫无争议的说明了各自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需要人才、依靠人才。人才是强市之基、发展之源、竞争之本,可以说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竞争力,谁就掌握了主动权。推动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第一资源”,把人才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作为头号工程、头等大事来抓,以“第一资源”转化“各类资源”,以“人才优势”塑造“发展优势”,以“专业化人才”建设“现代化雅安”。目前,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的问题,没有真正上升到“一把手工程”的高度,把引进人才只作为组织人社等少数部门的事;无论是人才总量,还是人才质量,亦或是人才结构,都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一边在引进,一边在流失”、“现有的用不上,需要的很紧缺”、“高层次专业化的少、低层次一般化的多”等情况并存,一些新兴产业比如大数据产业缺乏“塔尖人才”“拔尖人才”,制约产业持续做大做强;人才工作的组织网络、服务体系、制度规范和政策措施,也有很多不协调、不配套以及缺乏吸引力的地方,待遇留不住人,事业拴不住人,有的人才服务触角没有延伸到各类园区,有的没有直插到最底层,越到基层问题越多、办法越少。要根据“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人才规划,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工作格局,坚持多支人才队伍一起抓、多个人才平台一起建,推动人才向产业、向园区聚集,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以高素质人才队伍保障高质量发展经济,把雅安建设成为绿色发展人才洼地、数据产业人才高地、创业创新人才福地,努力形成比较优势,更好体现后发优势,全面彰显生态优势,在新征程中赢得主动、赢得先机、赢得未来。

第二,细化工作举措,付诸更实行动。人才工作不是务虚的工作,是实打实的工作,必须要有硬招、实招、高招。要拿出招商引资的力度、气魄来抓招才引智,瞄准需要选才选智,不能“捡到篮子就是菜”,也不能“叶公好龙”搞“装点门面”,真正把能“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引进来、用起来、留下来。要坚持“先筑巢后引凤”,聚焦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全环节,不能只管“引”,不管“用”和“留”,更不能只顾“引”,不顾“育”,招来了“女婿”气走了“儿”。要把产业人才和基层人才作为两个重点,建设好“主力军”和“蓄水池”。重点引进会念“经”的人才,真懂“市”的人才。要以产业为载体,树立“投行思维”,实行“政策定制”,坚持“按图索骥”,开展“揭榜招贤”,推进“平台赋能”,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托举产业链的“优”,做到以产聚才、以才兴产。要强化两大理念,一是实用导向,不一味追求“高大上”“高精尖”,要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引进培养,用得上的才是最好的,用不上等于没有,尤其是对现代制造业等技能人才、乡村振兴等实用人才,不能忽视;二是柔性引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建立柔性流动机制,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同的人才生态圈。这个方面还应强化“共享”思维,比如一个园区,相同产业在不存在竞争的前提之下,人才可以共享,解决技术难题,一个人才可以服务多家企业,按照其贡献获得相应回报。我们要大胆探索发展“飞地经济”,也要大胆培养使用“飞鸽人才”,以“顾问指导”“周末工程师”等方式实施项目联合攻关、技术咨询指导等,也要大胆组织实施“飞天计划”,学习杭州市西湖区对企业培育的“飞天计划”和“飞天行动”,按照“阶梯培育、梯次使用”的思路,实施人才“飞天计划”和“飞天行动”。要增强人才引育的针对性,自己是什么定位,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就要引育什么样的人才。外地的经验可资借鉴,发展经济的做法可作参考,比如发布机遇清单、政策清单等,人才领域可以绘制人才供给地图、人才需求地图、高端人才分布地图等,一目了然清楚哪里需要人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现有人才究竟在什么地方。

第三,优化制度机制,创造更好的环境。既要坚持思想解放、权力下放、对外开放、抓住不放,也要在培育机制上放活、在管理机制上放权、在评价机制上放开上下功夫,把人才这盘棋下活,通过各安其位、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各展其能,让企业这个用人主体、政府这个外部环境创造者、人才这个最大变量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真正让人才立足、深耕、投身雅安,为城市留人,为企业留才,为社会留量,提高城市吸引力,与城市共成长,作为“情感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使雅安和人才在相互成就中实现“双赢”。坚持以“制”强“智”促“治”,对引进人才和授予荣誉称号,既要建立“考评认定”机制,也要建立“退出淘汰”机制,不能“一评即一生”、“一定管终身”,让人才在有压力的前提下激发动力、增强活力、富有创造力。在科技精英、雅州英才等评选上,力度还要更大,不要人为设定每年评选数量,只要符合条件,就要真心实意认定,真金白银激励,不能因名额限制,而让能获得荣誉的“等待”,在“等待”中伤了积极性。要打好“家乡牌”“亲情牌”,建立本地在外人才包括成功人士的常态化联系机制,鼓励、引导其回乡创业或在雅开办企业或帮助雅安“穿针引线”“牵线搭桥”引进项目、推荐企业、建言献策。对在雅工作多年、对雅贡献突出的,授予“雅安荣誉市民”光荣称号,适当安排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荣誉职务,提高其对雅安的认可度、归属感、责任心。要高度重视环境建设,环境也是生产力,优质的公共服务、优良的生活环境、优惠的激励政策,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方面。要持续打造“四个一流”营商环境,激活环境变量,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把政策的落实度转变为人才的满意度,把生态的美誉度转化为人才的宜居度,把人文的包容度转化为人才的创新度,把生活的便利度转化为人才的聚集度,让“大环境”和“小气候”都更适宜人才工作生活、创新创优。

第四,强化服务保障,营造更浓的氛围。要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采取“人才冷餐会”、“人才茶话会”、“人才座谈会”等“面对面”的交流和关怀行动,让人才感到受尊重、有价值。要关心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生活,关注其后续发展和现实问题,在提供创新干事平台的同时,解除其后顾之忧,免费提供周转房、安置房、人才公寓等,让其安心工作、舒心生活、放心发展。要在雅州新区、经开区等企业聚集、产业集中的地方,建立人才服务和人才创新成果、专利技术等转化应用平台,经开区还要单独设立大数据人才专门通道。要放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成都平原经济区更大区域和范围,联合组建区域性人才服务平台或依托驻外招商引资机构或商会组织等设立人才联络站或人才服务窗口,常态化接受人才自荐,构建“驻外机构接收资料、在雅单位接收人才”的格局。要加强与友好城市的实质性合作,互派干部挂职锻炼、互通产业发展信息、互用各自招商平台等,推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注重在雅高校与地方的合作,以项目作为载体,建立定期联系、资源共享、互利互惠机制,采取“科技副县长”、“科技特派员”以及共建“专家大院”、“院士工作站”等办法,将高墙大院内的科技人才引进到雅州发展第一线、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建立精准导航、全程护航、及时校航的指导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让人才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没有“心头忧”“心底痛”,形成人人解放思想、人人敢闯敢试、人人大胆创新的行动自觉。要加强人才工作者队伍建设,强化“人才工作者首先是人才、关键是服务”的意识,用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努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创新生态、产业生态。

相关推荐

说水解字丨滘
365提款10万一般多久

说水解字丨滘

📅 08-05 👁️ 719
海客谈世界杯特辑 | 塞拉利昂的独腿足球队
365提款10万一般多久

海客谈世界杯特辑 | 塞拉利昂的独腿足球队

📅 08-01 👁️ 9927